查看原文
其他

湖北省首个世界非遗--西塞神舟会

李震 王婵媛 黄石档案 2022-10-15

 吃粽子、赛龙舟,这是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的端午习俗。在荆楚大地上,因民间对屈原的深厚感情,端午习俗更显隆重、更具特色。在黄石市西塞山区,当地人通过“西塞神舟会”活动祈福纳祥、纪念屈子,完整地保留了“大端午”的民俗,如活化石般记录了楚地先民在端午节中的历史痕迹,展示了楚文化的浓郁色彩,是中国首个跻身世界“非遗”名录的传统节日习俗。

  

历史悠久的西塞神舟会


在我国,端午送瘟之俗由来已久。北宋范致明在《岳阳风土记》中说:“至端午罢,其实竞渡也,而以为禳灾民之有疾病者,多就水际设神盘以祀神,为酒肉以犒棹鼓者或为草船泛之,谓之送瘟。”由此可见,端午竞渡目的是祛除灾祸和瘟疫。只是历史上曾出现端午竞渡驱瘟的地方,现在这些习俗多已不复存在。而在西塞山脚下的道士洑一直在传承着端午时节驱瘟、祈福的习俗。

黄石市档案馆保存的清同治年间《大冶县志》

西塞山位于长江中游,古属吴头楚尾,《图经》云:西塞山“山高百六十丈,周三十七里,吴楚分界处也。”因其地处大冶、阳新、浠水、蕲春四县相交的边缘,多种文化习俗交互影响,西塞神舟会等民风民俗不仅具有楚文化的浓郁色彩,而且兼有吴文化的显著特征。在黄石市档案馆保存的清朝同治年间修编的《大冶县志》(1967年)卷十三《艺文志》中,收录了胡梦发所撰写的《五月十八神舟记》一文。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关于西塞神舟会最完整的记录。

胡梦发(1932-1720),大冶还地桥镇人,清康熙乙酉年举人。他在文中,这样描述了当时神舟会的盛况。“舟之长丈又二,载人物数十,凡神冠戴纯银,衣服纯棉,余俱彩绮,绚烂夺目。榜师篙工,乐人鼓吹,苍头女使,情态仿佛……舟之龙首,实雕栏画楫,夸妍斗巧。四月上旬起工……五月,事将竣,醵酒食诣舟所,金鼓无停声,观者远来,填衢溢郭,趁月饮市中,欢呼彻曙,通国若狂……。十七日,移船郭外,迎牲往祭,水陆具备,罗列香华、玉帛、珍琛,以供神玩……次午,则金鼓旗炽数百具,迎舟过市,执事及纵观之人喧阗街巷,徐行介水次,焚之而去。百金一炬,人心乃快……”

《大冶县志》收录的胡梦发所撰写的《五月十八神舟记》

从胡梦发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人山不海、观者如潮”的场景和“欢呼彻曙,通国若狂”的盛况。湖北民间端午自古就有农历五月初五过“小端阳”,农历五月十五的过“大端阳”的说法。在“大端午”习俗在很多地方都已消失的今天,“西塞神舟会”完好地保留着楚地先民在恶(五)月祭祀、驱邪、祈福、纳祥的某些生活履印,展示着我国端午习俗的原始自然属性。


  

历时四十天的民间盛会


作为西塞山区道士洑村民庆贺端午的传统盛会,神舟会的主要活动有扎制神舟(龙舟)、禳灾祛疫,搭台唱戏、巡游送福、神舟登江。从农历四月初八扎船开工仪式起,至农历五月十八神舟入江止,前后历史40天,是目前我国端午节活动时间较长的祭祀和祈福活动。

在道士洑当地有句俗语“四月八,起手扎”,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扎匠进入神舟宫(又名屈原宫)开始扎制神舟。龙舟全长约7米、宽2米、高5米,不仅有气势庄严的龙头龙尾,舟上还有精心扎制的亭台楼阁,还有108位神仙的纸扎像。这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扎制、剪纸、彩绘、裱糊、泥塑等工艺,代表了鄂东南地区纸扎工艺的最高水平。扎匠在扎制时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主要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来传承延续,同时也保留在扎匠根据实践经验绘制出的图纸中。他们会在神舟宫内“闭关”至农历五月初四,至神舟全部扎制完成。

神舟下江的盛景(图一)

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至五月十五“大端午”之间,神舟宫内会举行开光等祭祀活动,道士洑乃至鄂东南周边的人们赶来参加活动,迎接大端午的到来。

五月十六,神舟出宫巡游。神舟出游的目的,一是送福,二是收毒,三是娱神,这也是在神舟会所有活动中,最为隆重的一个环节。这一天,西塞山区及周边地区的民众已经陆陆续续来到神舟宫周围,聚集在神舟宫门前的广场和江堤上等候。唱会戏的剧团在清晨就早早地开锣。在“深宫”中待了三十多天的神舟在这天早上的8时整由16名青壮年稳稳地抬出,按照既定的路线游走,沿路的居民摆香设案以最大的诚意表达对神舟的尊重。

神舟下江的盛景(图二)

农历五月十八,历时四十天的神舟会迎来了最盛大的活动——神舟入江。神舟在这一天入水,源于西塞山地区对屈原殉国有不一样的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投入汨罗江殉国后,楚人纷纷在江中寻找其遗体,道士洑民众朴素地认为,屈原的遗体会从汨罗江经由洞庭湖流入长江,屈原的遗体会在农历五月十八这天漂至西塞山地区,当地人在这天送神舟入水为屈原收殓遗体,以示对屈原的追思。

神舟入江前,神舟会成员会先将重约2000公斤、1.5米厚的草垛拖至江水中,以保证神舟不会在短时间内沉没。抬神舟的16位青壮年,涉入江水中,将神舟移驾至草垛上。随后,轮船将神舟牵引至江心。在人们的祈福声中,神舟满载着人们美好的心愿和祈盼顺江水而下,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之中。


  

代表中国端午习俗入选世遗


2006年6月2日,在我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西塞神舟会”与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苏州端午习俗一起,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三省四地的端午各有特色:西塞神舟会、秭归屈原故里习俗、汨罗江畔习俗均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苏州端午则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但它们核心主题一样即驱瘟、除恶、消灾、祛病,都蕴涵了独特民族精神。

2009年的端午节前夕,新华社发布消息:湖北省将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被国家文化部打包成“中国端午节”向联合国申遗。2009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将中国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湖北省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

作者:李震  王婵媛

编辑:张仙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